2022年12月3日,第八届中国社会科学案例论坛成功举办。出于防疫考虑,本次论坛全程线上举行,主题为“跨学科案例与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时代法学教育与卓越法律家培养”。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和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法学院、科研处、中国社会科学案例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承办。本届论坛邀请学术界和实务界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专家,共同探讨了如何对新时代法学教育中出现的现实问题进行全面、综合地跨学科研究和教学应用,并对各个学科在法学教育和卓越法学家的培养中如何综合应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本次论坛分开幕式、中国人民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支持计划颁奖典礼、主旨演讲、主题报告、分论坛五个环节。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杜鹏教授,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司法部法律职业资格管理局丁天球副局长,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专业学位处韩菲处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黄文艺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彦斌教授,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时延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关晓斌副处长等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案例中心主任伊志宏教授主持。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280多所高校近3000名师生参与。
伊志宏教授首先对各位来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案例论坛”创办背景及发展情况。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较早一批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大力推动案例教学和案例开发、在社会科学各相关领域推动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研究和教学的高校。2012年成立了学校“中国社会科学案例中心”,旨在建设校级案例库、推动全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案例教学,以及推动跨学科案例研究、案例开发和案例教学。这一举措在全国高校中为首创。自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开始依托相关学院与各专业学位教指委合作举办全国性跨学科社会科学案例论坛,通过研讨和交流,促进社会科学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教学创新,推动社会科学各领域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的跨学科研究和教学的深化,受到全国广大兄弟院校的热烈欢迎。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杜鹏教授在欢迎辞中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向前来参会的各位领导、嘉宾以及线上的各位专家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司法部法律职业资格管理局、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给予的指导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杜鹏副校长指出中国人民大学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历来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工作,围绕“双师资、双教学、双课堂”的“三双制”,大力推进案例教学探索与改革,完善教学案例开发激励保障举措,构建实践型教学体系。面向未来,学校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4月25日考察调研中国人民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全面谋划实施“走新路”综合改革,构建并完善让党放心、人民满意、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期待通过这次论坛与全国广大同仁们继续就案例研究和教学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教学案例库。
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司法部法律职业资格管理局丁天球副局长,在致辞中对第八届中国社会科学案例论坛的正式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对中国人民大学的邀请表示感谢。丁天球副局长指出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自1995年正式成立以来,在我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积极贡献。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设立之日起,即定位于培养立法、司法、行政执法、法律服务以及各行业领域德才兼备、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型法治专门人才。实践教学是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具特色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而案例教学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法律教指委一直非常重视案例教学,并始终努力推动其在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018年司法考试制度调整为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后,也加大了对案例题考察的比重和考察的力度。希望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教师和实业界专家通过中国社会科学案例论坛这个平台,互相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新时代法学教育与卓越法律家的培养。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黄文艺教授在欢迎辞中表示法学院非常荣幸能够承办此次论坛,并向出席第八届中国社会科学案例论坛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黄文艺院长指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一直重视案例库建设和案例教学创新。从1991年起,人大法学院就和国家法官学院共同编纂《中国审判案例要览》,从全国各级法院审结的各类案件中精选部分经典案例,按照刑事、民事、商事、行政等分卷编写出版,在司法界和法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近年来,法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主动适应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潮流,探索案例研究、案例编写和案例教学的新模式和新路子,加快构建新时代法学专业特别是法硕专业的案例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最后黄文艺院长预祝所有同仁通过本次论坛深度交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案例研究上取得新成果和新进展。
论坛颁奖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彦斌教授主持并致颁奖词。陈彦斌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支持计划》的情况,然后宣读2022年度优秀案例获奖名单。经过学院推荐、研究生院组织专家评审,有9项教学案例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支持计划的优秀项目。
主旨演讲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案例中心主任伊志宏教授主持。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专业学位处韩菲处长发表了题为《加快推动中国特色案例建设 提升高层次实践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主旨演讲。韩菲处长首先传达了教育部怀进鹏部长在首届中国案例建设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精神。怀进鹏部长指出案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教育价值、时代价值和世界价值,对案例建设作出了“加强案例研究支持力度、加强案例开发激励力度、加强案例基地建设力度”的重要指示。韩菲处长介绍,在教育部领导下和全国高校教师的努力下,案例内涵不断深化,各界达成新共识;案例建设路径不断完善,共同探索案例建设新模式;案例建设合力不断凝聚,共担案例建设新使命。当前,教育部学位中心正立足案例建设新时代,着力建设精品案例库,着力打造全国性高水平案例中心和教学服务平台,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育人作用。
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时延安教授发表了《从纸面案例到视频案例》的主旨演讲。时延安教授介绍了法律教指委从2015年开始进行案例库建设,历经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征集优秀纸面案例,目前已有234个优秀案例入库;第二阶段从2021年开始征集优秀视频案例,截止目前已有17个视频案例入库。整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是通过向同行学习、大胆创新、紧密结合实践等努力,法律教指委在案例库建设方面已见成效,特别是在视频案例库建设方面已经走在了全国教指委的前列。
主题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关晓斌副处长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竺效教授以《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跨学科案例研发与教学应用》为主题,基于我校2021年度立项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的案例研究》项目成果,分析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跨学科案例研究的价值,介绍了我校环境法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企业管理和环境社会学等多学科合作开展此项跨学科案例研究的实施情况,以及将此项跨学科案例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我校多个专业、多门课程的情况。最后,竺效教授结合团队近年来围绕法律硕士人才培养开展案例教学的创新与探索的情况,就跨学科案例研究的开展、教学应用、案例库开放更新等提出了若干宝贵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程絮森教授发表了《乡村振兴目标下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基于协同治理的理论框架和直播赋能的实践应用》的主题报告。程絮森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农村电商已成为我国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式,对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具有重要意义,而乡村振兴目标下的农村电子商务研究具有典型的跨学科特性。程絮森教授团队从协同治理、双边市场、企业社会责任、商业模式、新零售等理论视角全面研究了云南省洱源县、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三快在线科技有限公司(美团)和范富贵创业营(莘古咨询)沙漠助农项目等案例,总结出乡村振兴下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普遍规律,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
分论坛一的主题为“新时代法律专业硕士案例教学的问题及应对”,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程雷教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副主任张文亮副教授做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与案例教学探讨》的主题报告。张文亮副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引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体现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同时涉外法治人才的实践要求彰显案例教学的迫切性,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做法很好地实践和示范了案例教学的推进路径。我国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很多困境,亟待持续探索案例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体育法研究所所长袁钢教授做了《深化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与案例教学》主题报告。袁钢教授首先回顾了近年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状况,以及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近年来的案例库建设进展。随后分析了教学案例和与传统例子的区别、案例教学和传统授课的区别,分享了案例教学的要点,并以实际的例子说明如何进行法学案例教学。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李伟副教授的主题报告为《数字时代的法律硕士案例教学》。李伟副教授回顾了教育部和法律教指委对案例教学的指导工作,介绍了中央财经大学在案例教学方面的探索,重点从案例研发、案例课程设置、案例学习的学分要求和案例大赛等方面着力。李伟副教授认为,为适应当今学生“数字原住民”的特点,应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系统组织,重点推进。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李燕教授的主题报告为《法律硕士案例教学的实施困境和可能方案》。李燕教授就案例教学的实现目标、实施困境和推广运用分享了自己的体会,认为案例教学能促进授课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职业定位,是推动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也是区分学术、学位同质化培养的驱动力。案例教学的困境包括如何产生优质的教学案例、如何培养优秀的案例教学师资、案例教学的方法论和如何整合社会资源等。针对以上困境,李燕教授提出了一些解决困境的可能方案,包括制度指引、评价机制改革和引导、案例库建设、社会资源共享等。
华东政法大学教师工作部部长杨忠孝教授的主题报告为《案例教学与法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杨忠孝教授指出守正创新是当今法学教育的基本立场,就法治人才而言,传承与创新是两个最重要的素质。而传统教育只是讲授知识,围绕问题建立单一的解决方案,持续的线性思维与训练降低创新能力,难以满足培养需求。教育要重新理解创新实践的美,案例教学正好能够满足这样的要求,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致敬实践中的经典并走向实践。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主任何丽新教授的报告主题为《案例研析模式在法学教学中的尝试》。何丽新教授主要介绍了《案例研析》这门课程如何进行案例教学,包括课程模式、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考核办法等,以及该课程建设的创新点和成果。课程建设的经验包括充分的准备和广泛的参与、明确清晰的教学目的、适合学科特色的多样化设计、调动课程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以及提供必要的设备和辅助手段等。
分论坛二的主题为“探索法硕教材、教法之新路暨‘环境法实案释法系列教材’新书发布会”,由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实践教研室主任姚欢庆副教授主持。
分论坛二首先举行了“环境法实案释法系列案例教材”的首发仪式。该套新型案例教材由我校竺效教授主编,是我校王轶副校长任总主编的“法律职业通用案例教材”出版的第一个系列。该系列教材以环境法实务技能分解训练为功能定位,以知识体系、知识点牵引案例的编写法为编写特色。目前已出版《环境侵权实案释法》和《绿色原则规范解释实案释法》等7册,构成了环境法实务应用的6大领域和X个开放专题之“6+X”的套系结构,部分单册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校级教改项目、研究生精品教材等项目的资助。发布仪式回顾了该套教材历时5年多的探索历程,以及在微信公众号、配套慕课、入库案例、视频案例等支撑下应用于我校法学院、环境学院的法律硕士等多个专业、本硕等多个学历层次和《环境法案例分析》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实践。该套教材还曾多次应用于审判人员和环保公益培训,教材所提应用对策也曾被有关法院在审理疑难案件时借鉴采纳。2018年首部出版的《环境公益诉讼实案释法》还曾获“全国法律诊所教育优秀教材奖”。竺效教授带领我校年轻的教学团队,以该套案例教材编写为抓手,夯实案例收集整理的基础工作、深挖案例研究、反哺教学和科研。2021年团队获得全国法律教指委主办的首届“法律硕士视频案例大赛”一等奖,并有多个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还获得了教育部2021年主题案例征集项目的立项支持。
随后,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院长于文轩教授做了《环境法诊所课程设计与法硕人才培养》的主题报告。于文轩教授在报告中指出,环境法诊所对于实践型法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他从集中授课、实习实践、教学团队、教学方法等方面,分享了中国政法大学环境法诊所十八年来培养实践型法律人才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法律硕士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环境法教学专委会主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汪劲教授的主题报告为《研究生教科书选读与环境法要点把握》。汪劲教授首先指出环境法教科书有四种类型,好的教科书的主要标准有:框架结构体系有层次感、概念术语表述前后一致、基于通说/实定法律、文献事项索引。而对环境法要点把握方面,汪劲教授认为要准确把握环境法学的范畴体系、正确理解环境法学的特征与法学学科属性、理解环境法律解释的多学科和多方法性等。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厅二级高级检察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诊所校外导师刘家璞先生的主题报告为《新时代公益诉讼检察事业呼唤复合型法治人才》。刘家璞检察官指出自2017年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正式建立以来,党中央对“完善公益诉讼制度”不断提出更高要求,人民群众也不断有更高期待。从检察工作长远来看,随着新时代公益诉讼检察领域范围丰富,办案方式多元、工作要求双重、质效追求更高,越来越需要培养“开口能讲、提笔能写、交案能办、遇事能干、问策能对”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自然资源部法律顾问杨贵生律师做了《从矿山地质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视角看法律硕士培养》的主题报告。杨贵生律师首先介绍了现实中的一些环境法律实务困境,并指出我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制度已经建立并初步完善,但是包含矿山地质环境在内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审判实践的需要。因此杨贵生律师就法律硕士培养角度的几点建议:一是主动适应建立综合的多学科交叉鉴定平台法律实务需求,注重学生跨专业知识的培养,注重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类环境专业方向的学生培养;二是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实习、观摩活动,获取第一手经验,建立务实精神,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三是建立起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司法机关的交流互动机制。
“自然之友”总干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诊所校外导师刘金梅女士做了《以公益诉讼实践案例培养法硕学生实务能力和公益精神》的主题报告。自然之友是成立于1993年的中国第一家全国性民间环保组织,与中国人民大学诊所法律教育中心自2017年合作至今,在培育对环境保护尤其是环境公益法律服务感兴趣的法律学生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紧密合作,培养了许多兼具理论知识、实务能力和公益精神的优秀法治人才。
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文黎照律师发表了题为《培养法硕学生的法律调研基本功——以环境法律实务为例》的主题报告。文黎照律师以固体废物处置合同审查和垃圾焚烧厂固定废物飞灰处理法律咨询业务为例,分析了律所实习生和律师助理中普遍存在的缺乏法律调研能力的问题,建议在法学院的相关课程中尝试增加提高法硕法律基本功和实务能力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
论坛最后由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宋健教授进行总结。宋健教授首先对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司法部法律职业资格管理局、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领导,对全国兄弟高校和各单位的领导、老师表示感谢。然后宋健教授回顾了一天会议的主要成果,指出本次论坛有四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坚守初心,助推专业学位高质量发展;二是着眼现实,推进中国特色案例建设;三是立足新时代,扎实做好案例教学工作;四是凝聚合力,共担案例建设新使命。宋健教授指出,中国开展案例研究和教学正当其时、大有可为,中国专业学位案例教学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需要我们共同携手、坚定信心,不断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品案例建设,不断高质量发展,更好的服务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推动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专业学位教育。最后,宋健教授衷心祝愿中国社会科学案例论坛越办越好。
第八届中国社会科学案例论坛宣传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