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材料

坚定不移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时间:2022-09-19 08:51:12 来源:求是 点击:

中共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

《求是》(2022年第11期)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中国人民大学的光荣传统和办学成就,对中国人民大学的未来发展提出殷切希望,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办学治校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置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首要地位。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总结了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其中首要的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充分表明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的显著优势,也是开创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新局面的根本保证。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光辉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领导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核心力量。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陕北公学,开创性地实行了党团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团作为学校最高领导机构,讨论并决定学校的重大事项,确保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新中国成立后,党注重加强对高等教育工作的领导,逐步确立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将之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党的全面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85年的办学历程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等教育事业同党的各项事业一样,什么时候党的领导坚强有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就能开创崭新局面;什么时候党的领导被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高等教育工作就会脱离正确轨道,遭受挫折和损失。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既是我国高等教育“走自己的路”的理论和实践立足点,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得出的历史结论。我们的教育目标在每个历史时期是否明确有效,除了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外,还取决于能否正确反映党在那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是否真正服务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这些都必须依靠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实现。只有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办学育人的正确方向,引领广大青年学子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毫不犹豫地奔赴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让一代代“革命的先锋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中国人民大学“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强调要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成为人大师生的自觉追求。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上态度鲜明、行动坚决,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个最高政治原则,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更加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营造风清气正校园环境。始终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加快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进一步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系统性谋划、整体性推进、项目化管理,让学校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忠诚接班人的摇篮。

二、传承红色基因,把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转化为办学治校的精神力量

红色基因是党百年奋斗形成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财富,根植于党的精神血脉之中,贯穿党创办、领导、发展新型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创办了以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为代表的一批红色高校,这些高校从办学使命、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到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与旧式学校不同,具有鲜明的红色基因。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里,这些红色高校坚持教育为抗战服务,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在敌后办学、在前线办学,为中国革命事业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干部人才,形成了一整套革命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其办学的宝贵经验、优良传统传承至今,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焕发出更大光芒。这些高校红色基因的内核,就是坚持教育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的方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红色基因始终是我们党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中国人民大学的光荣革命传统和鲜明红色基因,指出,中国人民大学从陕北公学成立之初就鲜明提出要培养“革命的先锋队”,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培养“万千建国干部”,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培养“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再到新时代提出培养“复兴栋梁、强国先锋”,始终不变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毛泽东同志为陕北公学成立的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党和人民同样需要一大批这样的先锋分子,党中央殷切希望共青团能够培养出一大批这样的先锋分子。这是党的殷切期待,也是祖国和人民的殷切期待!”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办学之基,在继承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擦亮精神底色上态度鲜明、行动坚决。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进一步梳理校史中的红色根脉,把红色文献的珍贵记忆赓续光大,筑牢如山的信仰、如铁的信念、如磐的信心。用红色校史哺育师生,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校史宣传教育融入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过程和校园精神文明创建各方面,在守正创新中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红色高等教育的故事,把中国人民大学的特色优势转化为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强大能力。引领广大师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激发使命担当,引导广大师生感悟党的非凡奋斗历程,滋养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在学思践悟的过程中笃定赓续红色血脉的责任担当,激励广大师生勇做“复兴栋梁、强国先锋”,始终保持奋进在新时代前列的昂扬精神。

三、扎根中国大地,把服务新时代的伟大实践确立为办学治校的战略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拼搏奋斗的宝贵经验,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遵循,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持续不断探索的真实写照。

教育的发展要建立在一个国家自身历史、文化和现实的土壤之上。由于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具体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教育都有各自独特的内在逻辑和内生规律。中国的大学要屹立于世界一流大学之林,必须把根基深深扎进中华文明沃土之中,把眼光牢牢投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年,《华北联合大学章程》曾明确“为保卫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而斗争,是华北联合大学要努力完成的任务”,深刻阐明了高校承担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具有强大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知识体系、思想体系、价值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只有扎根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以中国实际为研究起点,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改革发展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研究新理论,才能真正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才能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在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精神自立、文化自强、话语自觉的现代化强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当下,在认真总结中国模式、解决中国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规律性认识,提炼具有自主性、原创性、系统性的研究范式和理论体系,更好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和思想武器作用,更好维护捍卫国家文化主权和教育主权,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动自主知识体系创新发展的现实指向。

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主动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增强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主动,在构建以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内核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态度鲜明,行动坚决。始终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构建世界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作为不可推卸的时代重任,全力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切实发挥排头兵作用。加强学科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力量,凸显学科特色,促进学科交叉,构筑学科高地,产出更多高质量的优秀成果,打造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增长极和驱动新引擎。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支撑作用,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形成“引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卓越的基础学科、顶尖的社科学科、创新的交叉学科”的学科布局,实现整体实力飞跃。准确把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

四、坚定教育自信,把统筹好“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关系作为办学治校的关键之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特别是经过新中国70多年的奋斗,我们党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新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不结合本国实际,“复制”、“翻版”所谓西方一流大学发展之路,不能建成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首先必须坚持中国特色,这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和“魂”。

坚持中国特色,最重要的就是把我们在实践中创造的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与成就进行理论概括,坚持住、发展好我们在办学理念、发展路径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有益探索和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有益经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同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未来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必须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关系,把坚持“中国特色”作为争创“世界一流”的前提和保障,把追求“世界一流”作为坚持“中国特色”的目标和动力,在改革创新中推进“世界一流”与“中国特色”的内在融合,坚定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人民大学将统筹推进“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建设工程”、“党建引领建设工程”、“高等教育红色基因传承和精神品格弘扬工程”等,把中国共产党创办红色高等教育的历史经验总结好、运用好。深入实施“思政金课建设工程”、“‘开路先锋、事业闯将’培育工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以“大思政”体系塑造青年。扎实推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工程”、“新时代大学文化建设工程”,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高校建设发展的规律性相结合,将高等教育普遍规律与中国教育发展实际相结合,将解决中国问题与借鉴世界文明有益成果相结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培塑新时代大学文化。稳步推进“学科体系改革与创新工程”,完善以健康学术生态为基础、以有效学术治理为保障、以产生一流学术成果和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顽瘴痼疾,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速推进“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打造工程”,弘扬红色教育家、人民教育家精神,持续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抓紧抓实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教师树牢“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有力推进“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传播工程”,深刻认识国际舆论斗争的尖锐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积极创设世界性议题,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提炼推广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概念和表述,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中国高等教育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发展之路。新征程上,我们将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统领,以传承红色基因为文化血脉,以扎根中国大地为发展根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努力创造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新的更大成绩。

Copyright © 2005-2023 RUC.EDU.CN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04号  京ICP备05066828号-1 


top